意大利拉古纳国际艺术奖是艺术与设计世界里最有影响力的奖台,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视觉艺术竞赛之一,更是曾经获得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勋章,每年组委会在全球艺术界邀请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的知名人士组成学术委员会,不懈探索当代艺术发展新趋势,推动当代艺术市场新发展。
为此,曾振伟先生作为中国当代艺术行业领军人物,本次加入拉古纳学术委员会,我们也期望能为拉古纳国际艺术奖注入更多当代艺术新视界和新能量,助力推动来自东方美学更高维度的当代艺术发展之路。
在第17届意大利拉古纳国际艺术大赛上,曾振伟先生的大型城市公共艺术《拥抱世界》成功在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进行大型联展,借此曾振伟先生与拉古纳组委会进行了更深刻的学术探讨,其当代艺术观念得到了世界顶级艺术机构的高度认同。
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看看拉古纳国际艺术奖组委会怎么评价吧!
曾振伟出生于1960年,1986年留学日本,获得日本九州大学艺术工学博士学历,在日本留学工作二十年。他的学术导师是日本九州大学前副校长、亚洲景观设计学会会长佐藤优先生。1996年,他在东京设立ON DESIGN CO.JAPAN设计研究所。2003年,由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回国,组建广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任首届设计系主任;2007年,任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2012年,担任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中国区会长;2017年,成为法国巴黎泰勒艺术基金会会员;2020年,广州市政府认定他为广州市文化大师。
曾振伟擅长跨界综合设计,主创作品涵盖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国际品牌战略设计、城市景观综合设计与工学色彩设计等众多领域,致力于输出属于中国的原创设计与当代艺术。作为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家、曾振伟创作的大型公共艺术多集中在中国广州CBD地段,其善用当代艺术的视觉语言阐述具有区域民俗特色的传统文化,蕴含深刻的意象表达,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和辐射效应。艺术代表作品有《未来之门》、《拥抱世界》、《朋友》、《百鸟归巢》、《鳌鱼舞》、《五洲英才》、《走向殿堂》等。
在多年的艺术生涯积累过程中,曾振伟创作出其独特而极具识别性的原创IP:圆管人艺术形象。它简约概念,却能通过动作传递情绪,艺术家以当代艺术的视觉表现手法,既能演绎人间现实,又能传达乐观积极、去除排他性的人生哲学,即刻意去除了世界上不同人身上具有的肤色、种族、具象神情所可能带来的排斥感,以概念化的动作形体表达情绪、重构场景,描绘情感世界,使圆管人能与任何观者都产生共鸣。
对此,意大利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Marino Folin如是评价曾振伟的艺术形式:
“ 我从他的作品中还看到了童真,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看到了对生命的赞誉。我深有感慨:中国艺术真的很伟大,这些作品一定是世界的。”
浅谈曾振伟先生的当代艺术观
关于当代艺术,西方国家经历了一百多年,当代艺术的观念与艺术形式的魅力早已席卷全球。对于东方世界的中国,虽然当代艺术的风潮来得晚了一些,但当代艺术的快速发展与繁荣状态却远超出西方文化艺术界的预期。也许中国拥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古蕴之缘,所以中国对西方新文化新观念的理解与吸收养分的能力强大,今天的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有抱负且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如蔡国强、曾梵志等等。
这里要介绍的中国艺术家曾振伟就是其中的一员。虽说他出生于中国,但他的当代艺术观念却是与在日本二十年的本硕博留学生涯有关,以至于他的艺术观念与呈现方式有着与众多中国国内艺术家不同的个性。其特点就是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流露出很强的当代艺术气息,有趣的是他的作品同时又很中国,又不是那种很刻意在作品中描上中国传统纹样图形的直叙方式。就如同日本当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水洗墙那种极致的日本新概念美学一样,曾振伟的作品不花哨,不造作,很简约又积极向上,能让任何人一眼读懂。这种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显然不是一般人可以修为的美学形式。关于这点,有中国的艺术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不是传统中国艺术的风格。因为这种极简的艺术形式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由来以久的传统惯性模式,面对这些来自社会上诸多说辞,曾振伟却说“文化观念尽管可以有前后时代之差,但在相同的文化要素里钻研,其结果终究会是一脉相承。”
曾振伟强调中国未来的艺术形态,一定是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碰撞中,诞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成果,因为这是新文化观形成的必然。
很有缘,在第17届意大利拉古纳国际艺术大赛上,我们与曾振伟先生有了一场很有趣的邂逅,对他的印象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他的确是一位活在未来世界里的那种人。至于他的学术理论观点也许有待时间检证,但曾振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观,确实有可能会是中国未来的艺术观点,尤其是他的艺术精神语境。他的作品极简易懂,且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曾振伟的作品形式简约,但对于人物情绪的刻画非常准确,有很清晰的时代内涵烙印。但在他自身的文艺观点之外,他却有另一种文化狂人的气质,话语逻辑清晰、黑白分明,对大众艺术表现的观点持有很强的文化批评意识。
这里我们一起来解读曾振伟的艺术观点。
曾振伟指出,当代艺术最大的特点与文化价值,是艺术成果必须准确反映与呈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好的或是不良的。艺术现象的呈现方式基本分为普遍性的艺术和个体性的艺术两个类别。
关于这个观点,曾振伟分析艺术现象的普遍性,指出艺术家们无论从事绘画、或是雕塑、工艺美术亦或是从事建筑设计等等,这类文化成果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直观反映这个时间段的时代现象、社会背景以及政治运动等时代色彩很强的内容,对于如何呈现这部分社会现象的内涵,普遍性的艺术通常就是艺术家用后天的技巧技法很直观地陈述现实,这种用百分百自然观所构成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绝大多数艺术家的叙事“法式”;曾振伟将这类对社会现象的直观叙事的模式归纳到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中去,这类成为艺术的“普遍性”特征,就是艺术家直率地用作品直接嫁接了艺术家的自然价值观。
为此这类普遍性的艺术成果通常是除了再现自然与客观元素之外,其文化价值的精神内核和社会价值是比较表层的,很难给予有艺术价值的评定。对比辩证的关系,就是对需要有反映的社会表面现象可借用的手段非常之多,如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摄影设备。如果艺术家没有选用现代工具,仍然是选择人的技巧,朴素感性地呈现物象,最终所构成的艺术成果,即使技艺精湛市场价格高昂,但充其量其艺术成果也仅仅只是反映出了人具有高超再现技术的潜能而已。关于这种高超的“再现”能力,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里面,它确实具有记录历史与传播信息的功能。然而当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到今天可以由人创造的AI来创作价值的时代时,显而易见,这种用人的高超技能所呈现的“艺术”成果与来自前沿观念对艺术家的期待,无疑有巨大的诉求偏差。为此“艺术”形而上思考以及与常人有不同的超然观象能力,作为艺术家如果仍然以这种普遍性艺术呈现物质,无疑其文化观念和艺术价值就显得苍白。曾振伟对普遍性艺术的评价,认为大众文化艺术这种普遍性的艺术应该成为社会高等文明的精神结晶,而不应是一种毫不价值用直观反映社会的直率性载体。
如是,曾振伟对“个体性艺术”的界定与评价体系就有了足以定义为“曾氏理论”的另一个见解。曾振伟指出,我们知道世界对古代史、近代史、现代与当代的划分理由,除了必须的年数时间之外,也有从文明的呈现方式和世界文化共性的程度来作为划定的另一个依据。
当世界在相互交流中一同走进当代后,其表现出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世界在共享科学技术文明的红利,从而促进了全世界对自然现象认知方法的进化,以及观念意识有了与当代和现代之前所持有的方法和观念的不同。这种认知意识的裂变,其导因基于20世纪初从欧洲兴起追逐当代艺术新观念的风潮,这种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与进步催生了传统观念的裂变,从而造就了文化艺术的多元。其中文化艺术多元中自由观念尤为抢眼并迅速席卷全球。这种文化艺术观念的自由性盛行,同时也孕育了个体性艺术的萌芽。
在曾振伟的艺术学说里的“个体性艺术”,其实并不是指文化艺术自由主义的个体行为,而是指拥有科学认知观,在极大限度追求个性的同时且符合逻辑的学术体系。在二十世纪中叶,尽管西方世界诞生了众多学术流派,也诞生了艺术个性独特且成绩裴然的艺术大师,促进了世界今日文化艺术别开生面的繁荣。在某种意义上说,今天许多异想天开的表现艺术、行为艺术和观念艺术就是得益于二十世纪初艺术观念的解缚与传统艺术观念裂变的结果。对此曾振伟提出个体性艺术内涵的见解,在东西方对当代艺术的重新认识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曾振伟要强调的个体性艺术的观点,就是当代艺术要求艺术观要与科学相通,不能纯粹只讲虚无缥缈、只求感性天马行空的艺术呈现形式。
曾振伟解释道:艺术的个体性不是单纯界定个人的个体性,而是指艺术家依托背靠的社会文化构建具有独特文化艺术个性,同时艺术成果具有合理呈现逻辑构造并且能与科学对话的功能;更有的是个体性艺术要求艺术家拥有强大的综合性知识能力,对其艺术成果的创作手法和观念意识拥有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
如果艺术家不能在自己的艺术成果前呈现清晰的逻辑关系,其艺术成果连自己都无法解释清晰的精神意图,这些都不能称之为“个体性艺术”的艺术。曾振伟指出,今天仍然有很多艺术家只是通过搞艺术之美名,刻意回避精彩的世界,藉此麻醉自己,只希望自身埋在颜料堆里,这种状态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现象。
二战结束至今,在世界大国间相对和平的七十多年里面,全世界的艺术家们有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时代。有以严谨的科学逻辑与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艺术在无边的状态中分化碰撞,产生了各种形而上的文化观念,几十年来彼此争执不休。今天成熟且强大的当代科学,不经意地颠覆了许多传统的观念,也批判了形而上的唯心主张,正在逐渐成长为新文化的评价体系并检证过往。检证的对象其中包含了像爱因斯坦等对世界曾经有过巨大影响力的科学家,当然也包含艺术天才毕加索等等。
如此当下,社会科学就文化艺术领域里面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成果是否带有精神哲学上独具积极的力量,以及能否对未来起启蒙感知作用,成为需要评价是否有价值的历史内容。作为引领当代不同行业前沿想象力的代表作,如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草间弥生的圆点与线条,还有建筑界的魔女扎哈的建筑思想与安藤忠雄的新日本美学,这些伟大的艺术成果是可以让科技界感受到艺术家对未来世界的展望,他们并非是虚无缥缈、天马行空的观念,并以此为例给予这些艺术成果是“个体性艺术”观念的定义。曾振伟说“如果这个评价体系能被世界认同,它应该成为世界范围内对是否成为当代艺术家的新标准。艺术是人类伟大的创作过程,对于艺术在不同的时代里有不同的时代要求,不能古今一概而论。
同时被艺术家赋予生命的艺术品,不应是艺术工作者用来宣泄情绪的工具,更不是连作者自己都道不明、别人又看不懂的东西。今天全世界对艺术成果的重新评价,不可回避地应该有一套适合时代的新评价体系。对那种能感知预见未来的艺术成果,恰好是传统艺术理论评价体系中无法辩证的内容。今天如果艺术要有价值,想成为主导文化形式和生活美学指导者的角色,如继续沿用传统艺术对社会现象直观的叙事方式,显然已无法成就艺术是文化先行者的作用。
关于这一点,曾振伟如何评价艺术价值提出了他非常清晰且带有文化批判色彩的观点。曾振伟不是一位单纯的艺术家,而是边提出新观念边去实践,构建学说体系的当代艺术家。在曾振伟的个人艺术思想与艺术成果创造实践中,准确地运用他自己观念法则,创作具有强烈东方特色的当代艺术。在他的艺术成果里面既有清晰的文化性格,也有全世界人都看得懂的精神诉求,又具有简约的时代美学形态,更有巧妙运用行为心理学的排他意识理论,在作品中弃去人固有的排他意识,提出了其作品绝对不能像任何人,却又像任何人的精准的“人物”形态概念。这都是我们很感慨的地方,对此,西方艺术似乎也应该有新的学说见解。
我们前面说曾振伟特别,也许是因为他的学术观点和作品做到了与众多艺术家的不同,可以说有着曾振伟独创的中国极简艺术风格。我们非常关注他的艺术动态,希望他能成为世界新文化艺术的巨人。
OSD期待与您携手合作,探索一切可能性,请随时联系我们,告诉我们目标和需求。